天然鑽石的永恒魅力 從Wyman經歷十載的鑽石旅程說起

June 28, 2024 06:00

鑽石於火山爆發時隨熔岩流向地表,絕對是大自然的奇蹟。這顆大自然的瑰寶亦不負所托,是世上最堅硬的天然礦物,擁有超強的抗刮損能力,經工匠的悉心打磨,綻放無與倫比的光芒。因為其特質,天然鑽石亦承載了不同的情感價值。每個人都受鑽石不同的美態所吸引,而對Wyman黃偉文來說,鑽石的內含物中引領他的詩意聯想,賦予我們理解鑽石美學的新角度。

TEXT BY JOYCE MOK PHOTO BY DE BEERS GROUP

早於恐龍漫遊地球之前,天然鑽石已經形成,其時間可以追溯到35億年前。部分鑽石甚至比許多星體年代更久遠,而最年輕的鑽石亦有近10億年歷史。根據研究,天然鑽石需要在高溫(攝氏900-1,300度)、高壓(介乎45,000到60,000大氣壓力)下的地幔形成。火山爆發時,鑽石從地幔深處隨熾熱岩漿噴發,並以驚人速度被推向地表。當地底噴出的岩漿冷卻,會形成內藏鑽石的岩石。大概由於鑽石形成的過程殊不簡單,其英文名稱亦蘊含深刻寓意。鑽石的英文「diamond」,源自希臘文的「adamas」,意思是不屈不撓和無敵,貼切地稱呼地球上最堅硬的自然物質。此詞與拉丁文「adamare」相近,意思是熾烈的愛。鑽石與永恒、稀有、愛情的聯繫大概一早已註定。

Wyman的天然鑽石情緣

100個人也許有100個喜歡天然鑽石的理由,而Wyman亦貫徹始終地獨具慧眼,看出鑽石獨一無二之美。他與天然鑽石的情緣始於2014年,當時他隨De Beers集團到訪兩個鑽石礦,分別位於南非的金伯利(Kimberley)和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納(Botswana)。在六日五夜的旅程中,他認識到天然鑽石的誕生過程,「由開採發掘,到切割打磨,再到繪圖設計,然後鑲嵌成珠寶首飾的每一個工序」,並親身了解到負責任的開採方式為當地人民所帶來的福祉與益處。不過,因為時間緊迫,旅程未能安排他在約翰內斯堡參加「天然鑽石鑑賞課程」,而這拼圖中的最後一塊卻在10年後於倫敦補上。

De Beers千禧之星重達203.04克拉,經GIA美國寶石協會認證為世界上最大的頂級顏色、內外無瑕的梨形切割鑽石。

Wyman相信作為一個填詞人,必須以開放的胸襟接觸不同的事物,豐富自己的入生經歷,才能為擴闊自己創作的界限,而「天然鑽石鑑賞課程」亦一直在他的wishlist內。他在倫敦參加的「天然鑽石工作坊」,由專家配合最先進的設備主持,引領他逐步拆解天然鑽石的奧秘。

「天然鑽石工作坊」由De Beers集團多方面的專家主持。

天然鑽石工作坊

工作坊由鑑賞未經打磨的鑽石原石開始,經專家指導,Wyman有機會親手以放大鏡觀看多顆極具份量的原石,認識天然鑽石形成的過程。一塊蘊含60克拉鑽石原石的金巴利岩彷彿告訴我們它從地幔深處隨熾熱岩漿噴發到地表的歷程,而一枚重達616克拉的鑽石原石正代表了大自然奇蹟。見識了大自然的力量後,Wyman有機會從堆積如小山丘的原鑽,跟專家學由美國寶石學院 (Gem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在1950年代開發的基本鑑賞鑽石的4Cs系統。4C代表淨度(Clarity)、顏色(Color)、車工(Cut)和重量(Carat)4個鑑定鑽石的原則,經過70多年的發展,早已成為世界通用的鑽石評級方式。憑肉眼基本上已可分辨天然鑽石的顏色和車工,而借助於放大鏡,則可辨認明顯的瑕疵。他有感而發指出鑽石為他提供了寫作的靈感:「如果以後有一盤未打磨的鑽石在我面前,我就可以用放大鏡看每粒天然鑽石裏面的小宇宙,隱藏着一些特別嘅形狀、訊息,用這個方法來作為歌詞的靈感,都很富貴。」

Wyman笑言重達616克拉的鑽石原石「仲大粒過煮糖水的冰糖」。

(上)Wyman親身感受到616克拉鑽石原石的重量。(下)蘊含一顆60克拉鑽石原石的金伯利岩,讓Wyman大開眼界。

天然鑽石獨一無二的印記

接着,Wyman使用顯微鏡觀察已打磨鑽石的內部結構。每一顆天然鑽石的內含物都不一樣,這些特徵就像是我們的指紋,都是獨一無二的,而這亦是Wyman最意想不到的發現:「但當你用顯微鏡去看清楚首飾上每顆天然鑽石裏面,原來蘊藏了很多故事,例如我看到裏面有些藏有雲朶、有些是一隻蝴蝶;這就是讓每顆鑽石獨特的地方,也是屬於你自己的故事。」只有鑽石的擁有者才能知道它的秘密,並發揮想像力,將鑽石的內含物化為專屬自己的故事,他認為這是「很有哲學性、很有詩意的事」。

鑽石顏色分類。

天然鑽石的不同切割。

學會了對天然鑽石的基本知識後,專家示範如何運用DeBeers集團開發的SynthDetect和DiamondSure鑽石檢測儀,即時分辨出天然鑽石和人造鑽石。天然鑽石稀有而珍貴,資料顯示,如果把世上歷來經過切割、打磨及拋光的天然鑽石齊集,其數量體積只夠填滿一輛雙層巴士。今天,世界上的鑽石礦藏已逐漸枯竭,但天然鑽石的地位卻無可取替。Wyman表示工作坊由四位專家帶領他學習一個下午,獲益良多,「是我的最愛和最inspiring」,並圓滿了他的天然鑽石夢。

Wyman參與了倫敦的「天然鑽石工作坊」後,終於圓滿了其學習天然鑽石知識的旅程。


天然鑽石象徵永恒,與愛情息息相關。

愛上天然鑽石的理由

稀有的象徵 高投資價值

作為地球上不可再生資源之一,天然鑽石數量只會隨着其消耗而日益稀少。一直以來,天然鑽石象徵着稀有、永恒和珍貴。在地殼深處形成的天然鑽石,經火山爆發被帶到地表,隨岩漿冷卻變硬而沉澱在垂直的金伯利岩管(kimberlitepipes)中。過去140多年來,人們勘探已發現的近7,000道金伯利岩管,發現只有約1,000道岩管蘊藏鑽石。當中亦只有約60道岩管的鑽石藏量,足以在經濟上合乎開採的標準。人們開採到的鑽石中只有不到20%屬寶石級;當中亦只有不到2%屬「投資級別的鑽石」(investment diamonds),彌足珍貴。稀有的數量意味着優厚的投資價值。天然鑽石協會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徐藝蕾表示:「在過去35年裡,雖然天然鑽石價格也會有所波動,但總的來說,天然鑽石的價格每年平均增長了3%。」

鑽石與愛情

如前文所述,鑽石的英文名字源自希臘文的「adamas」,跟解作熾烈的愛的拉丁文「adamare」相近,與愛情的關係密不可分,而且鑽石永恒不變的特質亦代表了大家對美好愛情的祝願。早至15世紀末,鑽石成為愛情的主要象徵,當時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利安(Austrian Archduke Maximilian) 將世上首枚鑽石訂婚戒指贈予未婚妻勃艮第的瑪麗 (Mary of Burgundy),並套在了她左手的無名指上,因人們相信無名指是通往心臟與愛的脈絡。五個世紀後的今天,鑽石仍然是任何浪漫和慶祝場合最奢華和最令人嚮往的禮物之一,它的純粹和光華象徵着永恒的愛情,天然鑽戒亦在婚嫁市場中穩佔一席位。

鑽戒一直穩佔婚嫁市場重要的一席位。

一直以來,天然鑽石被視作永恒、稀有和珍貴的象徵。

深厚的情感元素

天然鑽石具有深厚的社會意義和情緒象徵價值,這些都是其獨有的魅力。徐藝蕾認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天然鑽石象徵着堅定不移的感情,也有人將其作為人生重要時刻的陪伴和紀念,還有人將其作為象徵血脈親情的家族珍寶,代代相傳,培育鑽石則不具備這樣的人文底蘊。」天然鑽石的珍稀、美麗和堅韌使其成為傳家珠寶的最佳選擇。傳家珠寶是愛情、傳統、成就和家庭的象徵,價值非凡又瑰麗美好,更重要是其背後的動人故事,代表了人生的不同里程碑。

佘詩曼是獨立自主現代女性的典範,而在這個群體中,悅己主義成為最重要的趨勢。

悅己主義推動天然鑽飾的演變

隨着千禧一代(1980-90年代出生的人)成為鑽石購買的主要消費人群(按價值計算,購買了中國約三份之二的鑽石珠寶),而年輕的Z世代(1990年代-201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正在崛起,他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探索了天然鑽石多方面的魅力,以及主宰了行業的關鍵趨勢。

在中國,悅己消費已成為銷售的重要推動力,年輕人更在意自己是否真正感到舒適愉悅,天然鑽石越來越被看作自購或投資的一種選擇。根據PCG諮詢機構在2023年發布的Z世代奢侈品消費趨勢報告中顯示,超過40%的Z世代傾向在節日期間購眾奢侈品作為自我獎勵。他們對產品設計極為注重,DeBeers集團《2023年鑽石行業洞察報告》顯示較為年長的千禧世代消費者選購天然鑽飾時會以設計和克拉重量為先,並考慮鑽飾的獨特性。這推動天然鑽飾的設計作為日常自我表達的元素,並可更個人化以體現他們的風格。徐藝蕾指出:「隨着年輕一代消費者逐漸掌握更多的珠寶知識,他們對於鑽石的選擇和偏好也在近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款式方面,年輕的消費者群體對個性化和訂製化的需求逐漸增知,追求與眾不同的風格。」周大福去年十月底發布的《2023珠寶消費趨勢調查報告》,訪問了中國內地及香港共5000名年齡介乎18-40的消費者。調查結果顯示,天然鑽石在所有寶石首飾中仍然是中國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首選,71%的消費者會在人生重要時刻佩戴天然鑽飾,亦有超過61%的消費者認為天然鑽飾適合日常佩戴,時刻彰顯佩戴者的個性。

胡兵演繹天然美鑽及新中式時尚搭配。

更環保、具有社會責任的選擇

De Beers集團2023年發布的研究快訊顯示,對於千禧世代來說,對原產地、可持續性和社會責任等所有主題都特別敏感,因為這關乎正直和道德價值。他們不只是空談,而是會付諸行動,將自我價值與自我在乎的東西聯繫起來,並宣而告之。在鑽石市場上,道德考量正逐漸成為主流。同時,鑽石來源對於中國消費者亦變得日益重要。

De Beers集團在2020年做出承諾,旨在通過「建設永恒」(Building Forever)的12項目標,朝着永續發展和道德實踐方面邁進,創造一個更安全、更公平、更平等的世界,讓De Beers集團的每一顆鑽石都可以被人們自豪地佩戴。目標分為四個範疇——引領業界的道德實踐、合作共創繁榮社區、保護自然世界,以及加快推動人人享有平等機會。以「引領業界的道德實踐」為例,De Beers集團致力營造「合作共創繁榮社區」,為開採鑽石地區的員工建設更健康的生活和更美好的將來。DeBeers集團和博茨瓦納政府一直把銷售鑽石當中的收益,撥作大量基建項目,鑽石收入使該國從50年前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轉變為現代中上收入的國家,醫療保健、教育和基礎設施大幅增加,改善人民的生活質素。

另方面,人造鑽石所需的極端溫度和壓力耗費大量能源,而天然鑽石只需要回收,而不需要創造,對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少。根據Trucost的資料顯示,製造1克拉人造鑽石產生的碳排放量明顯高於回收1克拉天然鑽石的碳排放量。鑽石開採本身會對環境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主要發生在偏遠地區的小範圍內。對極其關注可持續發展和道德採購的年輕一代來說,天然鑽石提供了一個更好的選擇。

根據「建設永恒」計劃,De Beers集團透過「保護自然世界」,竭力維護大自然的生態。「鑽石之路」(The Diamond Route)是整個保育計劃重要的一部分,由橫跨南非和博茨瓦納的八個保護區組成(包括圖中位於南非的Dronfield保護區),並由De Beers專責的生態團隊維護。

De Beers集團為博茨瓦納人民提供就業機會,改善民生。

 

「鑽石恒久遠,一顆永留傳」重新演繹永恒

2023年,De Beers集團重新啟動「鑽石恒久遠,一顆永留傳」這句經典廣告標語的宣傳企劃,將天然鑽石重塑為愛情承諾、個人成就和重要生活里程碑的首選象徵。周大福珠寶集團董事總經理黃紹基表示,「昔日,比較多消費者將天然鑽石視為永恒愛情的象徵。時至今日,新一代的消費者樂於選購天然鑽石作為人生見證重要的轉折點或里程碑,比如告別學校、走進社會、得到晉升,或者是取得其他進步和成就,令天然鑽石有了更多元化的含義和情感價值,例如可視作追逐夢想的美好生活方式的象徵。De Beers集團去年宣布再次投資該系列的營銷活動,相信能點亮新世代消費者心中的『天然鑽石夢』。」

徐藝蕾認為:「而『永恒』的意義,延伸至今,也不僅僅是愛情,De Beers集團對開採社區的承諾,對環境和瀕危動物的保護,對行業可持續性發展的貢獻,都讓『鑽石恒久遠,一顆永留傳』由早期僅對愛情的詮釋上升到對整個天然鑽石行業創造更美好未來的永恒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