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只有五年 畫廊怎進Art Basel?
藝壇人人都知,新畫廊要進Art Basel不容易,有香港畫廊申請了幾年都不獲批,被問自己對藝術有何貢獻云云。台灣亞紀畫廊2018年成立,才幾年歷史,今屆將首度來到Art Basel Hong Kong,它是怎麼做到的?創辦人黃亞紀從前做過藝術編輯,做過策展人,她坦言,其實自己最初是想做藝術家的。她說,辦畫廊是她唯一懂得做的事。
TEXT BY 何兆彬 (部分相片由亞紀畫廊提供)
最初想當藝術家
「確實,Art Basel是蠻難進的。」黃亞紀說:「我覺得他們是看計劃書(Proposal),看一個畫廊過去展覽的質素。Proposal是重要的,因為我們的Proposal跟畫廊的展覽是連動的。」連動的意思,是一貫的。亞紀成立五年,一開始就專攻戰後藝術家,幾年之間,涵蓋超寫實主義藝術家陳昭宏早期作品、第一名華人前衛藝術家李元佳、戰後台灣重要藝術家陳庭詩、日本傳奇「挑釁」攝影師中平卓馬、森山大道、日本女攝影師石內都、物派領銜人物菅木志雄。亞紀過去幾年的工作,特別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深入挖掘幾個台灣藝術家的創作生涯,要大眾了解他們的藝術成就。畫廊目前只簽了17個藝術家,其中30%是台灣人,30%來自日本,20%中國,20%來自歐美。日本藝術家比例不少而且很多攝影師,原因是黃亞紀曾在日本留學,日文流利,她研究攝影藝術,對此特別熟悉。
黃亞紀在台大社會學系畢業,後來才念藝術,她坦言,其實自己最初想當藝術家但父母不同意,所以自己先去念社會學系,「其實我念完社會學曾做了三年藝術家,結果發現很難!藝術家需要天份,我真的不夠天份。當藝術家的同時,我替雜誌寫稿,發現了自己能寫作,也能做策展,所以慢慢轉型了。」五年前決定創辦畫廊,她說是因為發現,像她這個身份(策展人/撰稿),要生存真的很辛苦,「除非我進入美術館工作,但我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在美術館裡面工作的人,所以才進到別的畫廊工作,我開始對藝術市場有興趣,後來發現我可能只會做這個,所以開畫廊的原因,是發現我只會做這件事,不會做其他事!」
你知不知道林風眠?
她一早計劃好畫廊成立五年,就申請進Art Basel,慢慢向國際化發展,但疫情把她的計劃打亂了,「本來希望五年內,藝術家增加到20-30人,但因為疫情,沒法Studio Visit。」她說:「畫廊前五年還比較容易,但到第五年、七年、十年是三個重要關卡。台灣是一個比較小的島嶼,市場比較小,我們希望把他們推到國際上,讓更廣泛的人和機構認同他們,畫廊和藝術家的生涯才能夠延續。」將台灣本土藝術家推到國際,任重而道遠。
亞紀畫廊重點研究幾位戰後台灣藝術家,這個方向背後有段歷史,她本於台大社會學系畢業,後到日本攻讀視覺傳達學系,再到了紐約進修,「其實我對歐美跟日本的藝術史,原本是較熟悉,回到亞洲,我在上海的畫廊工作,當時我老闆問我:你一天到晚研究西方,你到底知不知道林風眠、吳大羽?我其實蠻震驚,就是我一直在研究外面的東西,沒有研究自己的東西。」
她開始思考,有沒有是跟自己更近一點的年代,或者跟自己地緣關係更相近的藝術家,因而開始研究亞洲戰後藝術家,包括陳庭詩,「這些藝術家,可能過去曾經是從中國渡海到台灣,也有一些從小在台灣長大。」於是,成立亞紀畫廊時,她定下三個方向,一是她熟知的日本攝影,二是六十年代以後的華人藝術家,三是年輕藝術家,這些藝術家大都在八十年代出生的。黃亞紀的做法其實也是參照了歐洲的「藍籌畫廊」做法,只是規模比較小。
把台灣藝術家推到國際
她着力推廣陳昭宏、李元佳、陳庭詩這幾位戰後藝術家,多少也有點使命感,「隨年紀越來越大,對藝術史更有興趣,「其實前兩天才有一個英國學者,準備做一個關於亞洲幾個島嶼的展覽,他們就對台灣非常有興趣,可是他發現台灣歷史的東西,幾乎沒有英文可以查,所以他只好到這裡,跟我們借了很多東西。這也會讓我覺得我的工作很重要!因為這方面的歷史,書寫的人少,寫英文的更少。另一方面,在藝術史和藝術市場的價值系統裡面,它是被低估了的東西,對新晉的藏家來說,會是很好的起點。」
黃亞紀說要把台灣藝術家推到國際,不只是說說。「說實話,並不是所有的藝術家都有可能達到真正的國際化,歷史跟最後有價值的東西是有差距的,有價值的東西包括他是不是第一個、是不是獨一無二、是不是在西方已經得到美術館的認同,所以陳庭詩就是一個。他在六十-七十年代從聖保羅雙年展開始,一直獲得西方認同,因為他有非常高的東方美學,受西方現代主義影響後,變成很具有獨特性的抽象形式,現在我們只是幫他再重新回到國際舞台。另外,最近牛津大學美術館有做一個李元佳的展覽。被美術館認可的藝術家只有少數,我們都是以這個標準去推薦給藏家!」
亞紀畫廊
Art Basel Hong Kong展位:「亞洲視野」展區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灣仔港灣道1號
-
Czech National Ballet in Hong Kong Arts Festival Kevin Ng
Nowadays Hong Kong seldom plays host to overseas ballet companies, except during the annual Hong Kong Arts Festival. Czech National Ballet is the only ballet company touring this year’s Festival. Its
-
Are Hong Kong migrants to UK returning home? Mark O'Neill
“She was a schoolteacher in Hong Kong and now works as a cashier in a supermarket in Britain. I think she and her husband would like to come back but it is a question of face. How would she explain
-
Collaboration to Transform Waste into Resources Dr. Winnie Tang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amount of waste produced by Hong Kong residents has remained high. According to government data, the per capita municipal solid waste disposal rate per day in Hong Kong
-
Is certainty a sin? Brian YS Wong
A few weeks back, I watched one of the most widely anticipated releases of 2024 – Conclave, a riveting political thriller directed by Edward Berger. Without giving too much away, I would settle for
-
Why Carpe Diem Brian YS Wong
“Carpe Diem” – we are told. To seize the day, is a moral prerogative. We must expend each and every hour, minute, and second with due care and caution, paying conscientious heed to the fact that 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