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壇壞女孩 「讓你的作品成為你最好的朋友」
今年重頭展覽,有重量級女畫家Maggi Hambling香 港首展,我們越洋訪問這位永遠叼着香煙,愛畫死 人,享負盛名的「藝壇壞女孩」。
TEXT BY 何兆彬
(部分圖片由 PEARL LAM GALLERY 提供)
Lett Haines的教導
提到Maggi Hambling,知道她的都會想起酷兒、壞女孩、吸煙等等。吸煙對她來說很重要,在公眾面前,她拍照永遠都要手持香煙(雖然幾年前她戒煙了)。1945年出生,今年78歲的她,在英國是家傳戶曉的人物,她最著名是畫肖像畫。她在倫敦有兩件雕塑長期展出,幾乎是所有英國人都知道的,一是以王爾德為主題的《與王爾德對話》(A Conversation with Oscar Wilde),另一個是《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的雕塑》(A Sculpture for Mary Wollstonecraft),瑪麗是十八世紀的英國作家 / 哲學家 / 女性主義者。
母親是銀行職員,父親是當地政客,Maggi是一家三兄姐之中最小的一個,姐姐比她年長11年,兄長比她年長 9年。引領她接觸並愛上藝術的是她父親,本來她與父親並不親近,但父親60歲退休那年,開始了繪畫這興趣,他一共舉辦過七次個展,其中兩次在皇家藝術學院舉辦,雖然老來才全身投入創作,他的作品評價不錯。
Hambling也就在這氣氛下長大,六十年代入讀東盎格利亞(East Anglia)繪畫學院(著名的Lucian Freud曾在此就讀)、葉士域治藝術學院等多家學校,1969年畢業。在學校的日子,對她影響最深的老師之一,是著名藝術家Lett Haines,當年她和Lett一同在廚房創作,她曾說過,是Lett教每個學生都要找到自己的獨特眼光,在那個年代。記者問她,為何這麼多年了,Lett Haines仍然重要?「Lett是我的導師,他對我說了最重要的一點是:讓你的作品成為你最好的朋友,這樣你無論感覺如何,無論是疲倦、快樂、無聊還是渴望,都可以和它對話:這就是我過去的生活方式。」Lett的意思,是不管你悲傷或感到沉悶,怎樣都好,創作吧,你與作品總能對話,而對話就留下了作品,這就是一個藝術家的道路。除了Lett Haines,她說影響自己最大的是Rembrandt、Rothko、梵谷和Cy Twombly。
死人肖像
六十年代,她每天出入同志酒吧,與男女都有親密關係,那年頭她住在一間合租屋(Share House),朋友們都把它叫做「酷兒城堡」,她與David Hockney、Derek Jarman等人相熟。早年的她以繪畫風景畫為主,她也常畫海洋。1969年,她到了美國參加胡士托音樂會,又看了Nina Simone演出,回英國後開始創作肖像畫。
對熟知Hambling的人來說,最難忘的應該是她的肖像畫,就是她去完美國回家後開始的創作,後來她回顧時說到,畫肖像畫是她到了美國的夜店裡,開始留意到一些面孔。不輟畫了數十年,她曾形容畫肖像就像談戀愛,「這是一種親密的活動,工作間的休息時間所說的話在工作室中保密。最終,人們希望得到一幅不錯的畫作,而不是一顆破碎的心。」
Hambling不但畫活着的人,還很喜歡替死去的人畫肖像。當年Hambling有一名鄰居叫Frances Rose,Rose後來離世,二人感情篤好,Rose死後她全憑記憶畫下她的肖像,這開始了她繪畫死人肖像的路。為什麼?在已離世的人之中,她找到了什麼?
「當你所愛的人去世時,他們在你內心依然存在着。將他們畫在棺材中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那是你最後一次見到他們。而在他們去世後,我繼續繪畫我所愛的人,這是一種積極的悲傷方式。」畫活人與畫死人有何分別?「無論是活着還是已故,無論是描繪那個人的靈魂,這個過程非常相似。」
不畫人時,她畫海。Hambling居於海邊,常提及海洋是她一大創作靈感來源,「當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我會走進大海,像和一個親密的朋友聊天一樣。隨着年齡增長,我開始傾聽它。海洋是一種強大的恐懼和美的混合體。它也是性感的:海浪在海岸上拍打的聲音近似於一次性高潮。」
爭議雕像
Maggi Hambling在1970-80年代名氣越來越大。她形容自己只是勤力,不停創作,「我只是埋頭苦幹,到了大約1973年,人們開始注意到我了。」1980年,她是倫敦國家畫廊首個駐場居留的藝術家,因為她愛抽煙,畫廊本來不能吸煙,還特別替她改裝了一個吸煙房,以錫紙將房間做了隔煙設備。她生來好玩、反叛,一早有藝壇壞女孩之稱,但大家就是喜歡她的「壞」。
成名後,她做過好幾件雕塑,既有代表性,又有一點點爭議。2020年,她被委約替已去世200年的女性主義先驅Mary Wollstonecraft創作雕像,這作品以銀色金屬鑄造,巨大的底座上,有一小小的祼女站在高點,此作一出,即惹來不少批評,她可不管,隔了好一陣子接受訪問時才透露,這雕像是「獻給Mary Wollstonecraft(for Mary Wollstonecraft)」,而非描寫Mary Wollstonecraft本人,而頂端的女人,是「每個女人」,以回應雕像上題為Mary Wollstonecraft生前名句:「我不希望女人有比男人更大的權力,而是女人要超越自己。」她跟BBC 第四台說:「我最驚訝的是他們反對我用祼女,藝術史上,不知曾用過多少條陽具來歌頌男人呢!衣服可以定義一個人,因此她必須是祼體的!」
1998年,她被委約在倫敦創作一座雕像,紀念大文豪王爾德,這座名為《與王爾德對話》的雕像描繪的是一個在棺木中爬出來,口叼着香煙的王爾德,他幾乎只有頭部露出地面,遊人可以坐在他身旁,與他對話,作品一出,又被批評使用了香煙。而雕像手中的香煙,竟然一直被偷走,當局補上了幾次後又再失竊,今天已不再「補充」了。問Hambling對這作品有什麼深刻記憶,她回答: 「重要的是不要把他(王爾德)擺放在高高的基座上,而是放在人群中間,因為他是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
心臟病,戒煙了
Maggi Hambling 2019年曾到廣州及北京舉辦亞洲首個個展,今次2024年香港首展,以《MAGGI HAMBLING: THE NIGHT》為題,到底主題是關於什麼?
「對我們所有人來說,夜晚都是一個神秘的領域 —— 美麗、恐懼、渴望和夢想交織在一起,邀請我們進入其中。夜晚一直是我創作已久的主題,我在14歲時首次從臥室窗戶上繪製了夜空。我還引用了奧地利詩人Rainer Maria Rilke的詩作《夜晚》,將其視為這次在Pearl Lam 畫廊的展覽的核心。
是次展覽將包括兩個從未被展出的新系列作品。其中包括我2023系列的作品,題為《性感》、《性感夢境》和 《即將親吻》,探索了寂靜的夜晚和變幻的雲朵所見證 的誘惑和親密。它還包括2021年的《夜空》和《夜雲》 畫作,呈現了一個連接東西方以及南北的普世主題。閃爍的雲朵出現,美麗而短暫,它們是和平與寧靜的預兆,高懸在我們動盪的世界上方。」.
從前她愛抽煙,這幾年戒煙了,但拍照還是堅持一煙在手。她說:「2022年在紐約發生的心臟病發,讓我不能再抽煙了。這是一個相當艱難的過程。香煙在照片中完善了我的形象!」再問她,堅持持煙是否要保持反叛的Bad Girl形像?「大家叫我『英國藝術的壞女孩』,萬歲!我感到受寵若驚。願這稱號能長久延續。」作為壞女孩,她十分敢言,常說「世間已夠多壞藝術了!」什麼是壞作品?「這非常主觀,但人們必須跟隨自己的直覺。」
在藝壇超過五十年,看着一切的變化,五十年前後,藝術有何分別?有什麼是她喜歡和不喜歡的?「一切都加快了。今天若藝術系學生不是一畢業就被畫廊簽下,已被視為失敗,在我們那年代,你先入倫敦的藝術學校最重要,幾年後再進皇家藝術學院等院校,再過幾年才被簽下,一切都要時間啊。」
今年78歲的她,仍然每天5點起床,充滿樂觀地活着,下床第一件事是先畫一張素描。問她給年輕藝術家的忠告是什麼?她說:「每天都畫,把作品變成自己的最好朋友。」 對死亡從不忌諱的她,若有天不在世了,會想世人怎麼記得她,她說:「記得我是一位勇敢描繪真相的人。」
《MAGGI HAMBLING: THE NIGHT》
展覽⽇期:3⽉26⽇⾄5⽉16⽇(周一至六)
時間︰10:00-19:00
地點:Pearl Lam Gallery藝術⾨-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6樓
-
Is certainty a sin? Brian YS Wong
A few weeks back, I watched one of the most widely anticipated releases of 2024 – Conclave, a riveting political thriller directed by Edward Berger. Without giving too much away, I would settle for
-
Why Carpe Diem Brian YS Wong
“Carpe Diem” – we are told. To seize the day, is a moral prerogative. We must expend each and every hour, minute, and second with due care and caution, paying conscientious heed to the fact that our
-
British doctor’s autobiography describes remarkable life in HK Mark O'Neill
Dr John Mackay arrived in Hong Kong in 1963 and has lived here ever since. For 30 years. he was one of the city’s most respected physicians in one of the largest medical practices and then chose a
-
To build Hong Kong into an AI training base Dr. Winnie Tang
Since 2022, the Government has introduced a number of measures to compete for talents, and this year's Policy Address has made more persistent efforts to nurture local and lure I&T talent from all
-
Correlation between emotional health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Dr. Winnie Tang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latest research which show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view of the sharp increase in student suicide cases in recent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