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的隱喻

March 22, 2024 18:10

七十年代末的中國,資訊匱乏,社會才剛剛開放。當時一班年輕畫家組成了星 星畫會,以當代及實驗風格創作,馬德升是畫會創始人及代表性人物。他習油 畫、做木刻,創作水墨。1986年馬德升遷居巴黎,1992年遭遇車禍,及後只能 以輪椅代步的他,花了幾年時間重新回到創作路上。縱使不幸,他的作品總透 着一股頑強不屈的生命力。近二十年畫石頭的他,坦言石就是自身的寫照。

TEXT BY 何兆彬 (相片由畫廊提供)

星星代表獨立性

跟馬德升談藝術,不得不從1976年談起。那年文革剛結束,他接觸到西方抽象主義,深深被衝擊,翻天覆地改變了他對藝術的看法。「當時,我的同學們考上了美術學院,他們可以從學校借來一些雜誌給我看,我才接觸到這些藝術作品,主要是蘇派的素描,給我帶來了很大的觸動 。特別是康丁斯基(Kandinsky)的作品,我覺得他的抽象作品非常有趣。」他覺得康丁斯基還是西方的藝術家,自己堅持中國傳統文化,所以,開始用水墨畫抽象作品。

1978年,詩人兼畫家黃銳與他策劃舉辦展覽,及後其他畫家陸續加入,79年5月,將展覽命名為星星美展。星星代表了每顆星星的獨立性,與當時被譽為紅太陽的領導人形成對比。星星畫會成了中國當代藝術先鋒,在藝術史上留名,「星星畫會代表了當代藝術在中國歷史中的一個里程碑。除去其重要的藝術史意義,它也代表了那一代人的熱情、抱負、希望,這一點也是在過去幾十年的各種訪談中我所強調的。當時的中國藝術界仍然受到傳統和現實主義的影響,我們作為年輕的藝術家,想要追求一種更具表達性與抽象的風格,回到藝術本身,去創造全新的藝術文化與面貌。」今天馬德升回顧:「我認為藝術應該有自由表達的空間,藝術家也承載着啟發、影響觀眾的社會責任,引領、推動全新的思潮,而不僅僅是創作迎合或符合範式的流水線產品。」

這個時期,他努力將社會的感受和反思表達出來,「我持續了3-4年,白天上班,晚上刻版畫,非常辛苦,但實際上我將其視為一種純粹的愛好來宣洩情感,並沒有考慮名利或賺錢什麼的。」他說也許因為自己屬於弱勢(本就患有小麻痺症),對社會非常敏感,「面對不公義和不義時,我有勇氣站出來。我的早期版畫非常珍貴,它們具有一種人文精神。」

車禍中找到救贖

1983年星星新展被封,宣布解散,成員陸續出國。他說:「1986年前往法國的決定主要出於對學習和探索的渴望。」剛到巴黎,遇上市政府一個博物館在收藏作品,他送了兩幅水墨作品過去,結果過了不久,竟收到八千法瑯!原來其中一幅被館藏了,「對當時的我來說,這個數字非常高,我也感到非常自豪!對於西方來說,只要他們認為你的作品好,不管你是哪裡的人,自然會收藏。」

到西方後他一直畫水墨,馬德升認為文化沒有東西方之分,「(藝術)因為國界、語言不同而在表面有所差異。但我們的靈魂是共通的。」1992年,他不幸遇上車禍,花了八年才康復,但馬德升從中找到藝術的力量,「藝術在這段最黑暗的時期成為了我的救贖,也是支撐我走下去的源頭動力。除了繪畫,詩也成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過着簡單而充實的生活。」繪畫給予他自由的空間,讓他在畫布上創造自己的世界。

問他人在西方,可有被「我是誰」等身份問題困擾過?「身份是一個複雜而多維度的概念。身為華人藝術家,我既有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影響,也受到了西方藝術的啟發,很難去區別,也沒有必要區別。」

石的隱喻

馬德升畫石頭超過二十年,新個展也以石為主題。「大約在1982年左右,我開始在北京使用油畫繪製超現實主義風格的石頭作品。」後來他開始研究抽象水墨畫。正式地畫石頭作品是在住院兩年、八年康復之後,「我之前對卵石非常感興趣,如果你將一塊抱在手中,緩慢閉上眼睛感受的話 —— 它原來可能是一座巨大的山啊。然後它衝下來、滾動,就變成了一塊小石頭。所以我乾脆決定畫石頭,這個想法似乎來自天上的啟示。」他說,石頭越畫他越感到開心、放鬆和愉快。

「石」系列象徵自己浴火重生,畫中頑石蘊含他堅韌不拔的精神力量,「那顆堅毅的人形石塊是我自己的寫照。石塊的靜止姿態也在隱喻我自身的身體狀態,其平衡方式表達了我所熱愛中國傳統的『修身』追求。」新展《在「石」空下許願》,人形石頭象徵他所追求的品格,「宛如壯麗堅固的高山。」

年過七十,問馬德升仍創作不輟,他在追求什麼?「年輕時我想追求很多東西,但現在沒有追求了。沒有追求反倒成為了追求,好像一個悖論。但實際上,這說法就好像中國常說的『看山還是山』。」

《在「石」空下許願 ——馬德升個人作品巡迴展》
展期:即日至4月12日
時間:星期一至五(11am至7pm)
地址:3812畫廊-香港中環雲咸街40號 雲咸商業中心26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