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樂飄飄處處聞》巡演終於來到香港
你還記得第一次看《仙樂飄飄處處聞》(The Sound of Music,下簡稱TSOM)、第一次聽《The Sound of Music》、《Do-Re-Mi》等歌曲是什麼時候嗎?這套音樂劇(或後來的改篇電影)及一連串的歌曲伴隨不少人的成長,由1959年於美國Broadway首次亮相的音樂劇今年迎來65歲的大壽之餘更於今個月來到香港演出,更成為第一個於戲曲中心演出的百老匯音樂劇製作!Von Trapp一家人見證着二次世界大戰至今的發展及改變,TSOM的執行監製Simone Genatt就希望香港的觀眾除了帶着一家大細以一個見舊朋友的心情入場之外,更要抱着迎接新改變的心態,「大家即將見到的版本會有不少現代的改編,尤其在Covid後的時期、在女權主義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的年代、甚至是Liesl (von Trapp家族的『大家姐』)對婚姻的期許等,大家都一定會覺得跟現時的環境很相關,一定找 到共鳴。」
TEXT BY JAZ KONG
PORTRAIT BY BEN TAM, PERFORMANCE SNAPS COURTESY OF BROADWAY INTERNATIONAL GROUP
靜靜起革命的von Trapp一家
為預先宣傳《仙樂飄飄處處聞》音樂劇來港演出,去年該劇的執行監製Simone Genatt就帶同一眾演員跟香港觀眾見面,幾位主角更於記者會上現場演繹經典名曲。由Broadway International Group製作的Rodgers & Hammerstein《仙樂飄飄處處聞》國際巡迴演出香港站 於4月16日至6月9日公演,更成為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 大劇院演出的首部百老匯音樂劇,由三屆東尼獎(Tony Award)得主Jack O'Brien帶領的創作團隊製作,並由Natalie Duncan飾演女主角Maria、由Corey Greenan飾演 Captain von Trapp;音樂劇已有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因此在Jack O'Brien的帶領下,《TSOM》都需要一些更現代的演繹,例如以上提到「大家姐」Liesl在16歲時對愛情及婚姻的憧憬,「這是我們所講的historicaltimes的分別,在新的編舞下,雖然同樣在講young love,但Liesl對Rolf的感情就來得更現代更前衛。」所以大家在入場前,可能就先要放下從小到大對《TSOM》的既定印象;其實面對音樂劇、面對很久不見的老朋友、甚至是面對自己,也都要謹記保持這份開放的心態。「正因大家都對這套劇認識深厚,Jack O’Brien都能夠為大家帶來從未見過的觀點,例如小朋友們都更自由更懂得愛,大家將會見到他們更懂得去表達自己的一面;音樂劇更着重了Maria跟Mother Abbess的關係,更強調了大家的友誼及互相影響的特質,由Jack的劇本就更加見到二人互相學習、繼而一同成長的故事。」相信這也是一個很廿一世紀的改編,不論什麼國藉或文化,都對家庭、家人、自身成長與心靈溝通等議題有着跟差不多七十年前的與別不同的看法,尤其是當時處於二戰時期,相信不少信念、價值觀都一定跟現代的有好大分別。
另一個值得期待的地方是Simone亦表示香港其中一個吸引她的地方是我們這個vibrant的城市,愛時裝愛美麗的觀眾入場都一定會看得開心,因為是次這個adaptation特意在戲服方面下了不少心思,若然大家對劇情有印象的話都一定會記得Captain von Trapp的情人Baroness Schraeder(Elsa)本身就是 一位有風格、愛打扮又愛美的角色,「我們的服裝設計 師Jane Greenwood為Elsa增添了一系列高訂時裝(Haute Couture)服飾,其他角色亦會有意想不到的非凡服 飾,相信對於香港一眾熱愛時尚的觀眾而言一定會有驚喜。」除了服飾之外,在 Jack的風格下就連美指、背景設計及整套劇的製作都用上新設計及繽紛色彩,「這 次的演繹是我工作生涯裏面見過最美的《TSOM》!我很興奮可以跟香港觀眾分享是次創作。」
作為Covid之後第一套巡迴世界演出的百老匯製作,Simone相信《TSOM》可以為觀眾紓一下壓力,「在走出幾年疫情的這個困難時期,觀眾都可能會比較想看一些自己熟悉或可以觸動自己的東西;但《TSOM》真正為觀眾帶來的是『togetherness』,疫情期間有太多的孤單及距離上的分離,因此可以跟其他人聚在一起、分享同一個空間同一個體驗,這才是最珍貴的。」雖然音樂劇的背景是二戰,但其實困難的事情、逆境、甚至是天災人禍等都是人類要面對的問題,「《TSOM》為觀眾帶來了『希望』,不管在文化、在城市在環境在政治在家庭,又或者私人的範疇如感情生活,都總不會一帆風順的,音樂劇就提供了一個出路,讓大家不要放棄,以愛與希望去保持正面的心態。」
差點就被Law School耽誤了劇場生涯!「《TSOM》陪伴了我一整個事業的發展,我愛《TSOM》的程度是在遺囑寫下要在我的葬禮上播放《Do-Re-Mi》!」Simone在百老匯、以至在世界上的劇場界都是出名的監製,說來巧合,Simone的職業生涯第一套參與的劇目就正是《仙樂飄飄處處聞》;但原來Simone原本是要當律師的!「當年在Stanford的時候原本是志願要當國際律師的,但遇到莎士比亞系的主任後,他就讓我每年執導他的莎劇,也跟我說,『你往後的人生都會在劇場(live entertainment business)度過,一定不會去做其他事情的!』他簡直改變了我的人生!」除了百老匯的製作動人之外,令Simone愛上livetheatre的,尤其在於這個人人手執一部智能電話的年代,在於「我們現在都活在科技所創造的世界裏面,至少每日有大部分時間也是吧。但來到劇場的現場表演,觀眾需要放下已成為他們的一部分的科技,跟其他人一起連結在同一個空間(unified space)。」開展了劇場的職業之後,Simone參與過無數膾炙人口的製作,跟Marc Routh創立的The Broadway International Group更在過去25年來製作的作品於60多個國家演出,並屢獲殊榮。「《TSOM》是我個人很深情的一個劇本,因為本身對Rodgers and Hammerstein這個組合十分熱愛及敬佩,他們為音樂劇的歷史起了一場重要的革命,為音樂帶來行動型的情節,開創了以音樂帶動劇情的先河。」
像不少劇場製作人一樣,Simone都喜歡在演出之中坐到觀眾席的最後一排,看着表演的同時,更重要是「閱讀」不同場次、不同演出地點的觀眾。「我好喜歡坐在最後一排的!可以跟觀眾一同感受是很重要的事情,一起經歷有笑有淚有緊張有失落的劇情,而且觀眾的呼吸是可以『聽』到的,例如第一次von Trapp一家的小朋友進場時,大家的呼吸都是快樂的;相反,在聽到《Edelweiss》及最後一首歌,大家都屏住呼吸,可以感受到劇場內那種完全的寧靜——這就是現場表演仍然吸引我的地方。而且對於製作人來說,這個互相了解是很重要的,我們是一個很國際化的表演公司,但將同一個劇目帶到不同地方,不同文化、教育、成長環境的觀眾所體會到的笑點或淚點都有分別,而這個cultural relevance就是製作團隊跟表演者能夠每晚都為大家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的重要性。」
除了像《TSOM》、《The King and I》等比較經典的劇目之外,流行文化也是Simone有興趣的。科技也好、劇目的議題也好,世界變化太快,觀眾要求的也同樣有變化,以《TSOM》為例,這次大家即將見到的Maria雖然離原來的劇本不遠,但也加入了現代女性主義讓Maria跳出傳統「家庭」、「女性」的框架;而相信Simone的下一個製作亦更加會讓人眼前一亮!「我現在很專注於沉浸式表演(immersive attraction entertainment),而其中一個夢想般的項目就是一個以 Marilyn Monroe瑪麗蓮夢露為主題的表演,因為我們正處於一個歷史上探討female empowerment 最多最強勢的時代,尤其今(去)年推出的Barbie電影,而瑪麗蓮夢露就正好比一位真實版的芭比;她由一開始已是走得最前的女權主義者之一,也是第一位設立自己的製作公司的荷里活女星。但普遍人所記得的她活在某一個特定的年紀、『美』的定義及glamour的年代,而且坊間一些所謂的紀錄片都對夢露太『demoralising』;因此我希望帶到一個製作是可以歌頌她的才華、她的權力,以至令她成為荷里活最頂尖的成功人士這個成就。但這個信念對我在製作《TSOM》時是同出一徹的,這套音樂劇都總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候讓大家記得並觸動大家的心靈,不論是vonTrapp小朋友們、Captain還是Maria,大家都會在他們身上找到『快樂』,以至讓大家可以繼續旅程的動力。」經典劇目以跨時代跨文化的形式再呈現,大家準備好了嗎
-
Is certainty a sin? Brian YS Wong
A few weeks back, I watched one of the most widely anticipated releases of 2024 – Conclave, a riveting political thriller directed by Edward Berger. Without giving too much away, I would settle for
-
Why Carpe Diem Brian YS Wong
“Carpe Diem” – we are told. To seize the day, is a moral prerogative. We must expend each and every hour, minute, and second with due care and caution, paying conscientious heed to the fact that our
-
British doctor’s autobiography describes remarkable life in HK Mark O'Neill
Dr John Mackay arrived in Hong Kong in 1963 and has lived here ever since. For 30 years. he was one of the city’s most respected physicians in one of the largest medical practices and then chose a
-
To build Hong Kong into an AI training base Dr. Winnie Tang
Since 2022, the Government has introduced a number of measures to compete for talents, and this year's Policy Address has made more persistent efforts to nurture local and lure I&T talent from all
-
Correlation between emotional health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Dr. Winnie Tang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latest research which show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view of the sharp increase in student suicide cases in recent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