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對貝聿銘的誤會
貝聿銘站於麻薩諸塞州多切斯特的甘迺迪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外(1979 年)
跟老香港談貝聿銘,一定會談到《英雄本色》中的新寧大廈,以及中銀總行與它相關的風水傳說。貝聿銘祖藉蘇州,廣州出生,童年曾於香港居住十年,與香港緣份不輕。他在美國成名,作品眾多,影響力巨大,在羅浮宮建玻璃金字塔初則惹起大眾不滿,後來成了經典。為何世界知名,這麼傑出的建築師,首個大型展覽到了2024年才在香港舉行?他有沒有被忽視了?談到這題目,花了八年籌備是次展覽的M+設計及建築策展人王蕾(Shirley),有話想說。
TEXT & PHOTO(PORTRAIT)BY 何兆彬(作品照片由 M+ 提供)
與香港的緣份
貝聿銘(1917-2019)是世界知名建築師,也是世界最知名的華人建築師。他對空間的運用,他對後世的影響,到底有多深遠?訪問「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大型展覽策展人王蕾Shirley,也許該先問她,為何到了2024年才有第一個大型貝聿銘展覽,為何舉辦的是M+?為何在香港?
「M+從2012年開始運作,當年建立博物館藏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在你心裡,哪個建築師我們想要加入收藏裡?我們應該獲得誰的作品?貝聿銘不只是有名,他在廣州出生,居住香港十年後才到美國讀書發展,與大中華這區域有很密切的關係。他在香港建了兩個建築:銅鑼灣的新寧大廈和中銀大廈,在北京、台灣也有非常重要的項目,在新加坡更有三個重要的項目!所以,很少建築師像他與亞洲這麼關係密切,同時非常國際化!」Shirley受建築歷史學家訓練,她說:「貝聿銘既全球化,也專注於亞洲,很少的建築師符合這些條件。要符合這些條件,除了他沒有第二個建築師了!他的職業生涯不只三十年,而是差不多有五十年!」
貝聿銘這麼有名,生前沒有大型展覽,Shirley說另一原因,是他為人並不高調,沒有喜歡被歌頌的性格,「我們2013年開始跟他兒子聯絡,花了2-3年來說服他,讓他允許我們做這個展覽。2014年我們在鰂魚涌Artistree做了第一個建築展,請了他兒子過來,2016年他本人才允許我們做他的展覽。」
美國建築界的少數亞裔
由2016年到今天,花了八年時間,展覽終於開幕,Shirley不諱言世人對貝聿銘有很多誤解,坊間有很多關於他的書,也相當膚淺。研究多年,她更佩服大師的技藝,也同時認為他沒有受到該有的認同和尊重。
貝聿銘在歐美成名,問她為何這種展覽沒有在西方世界舉辦,Shirley直言:「我個人認為,這中間一個原因是種族。例如世貿大廈的建築師山崎實是日本人,在美國建築界裡只有幾個亞洲人,歐美對山崎實的書寫也十分少!貝聿銘有點不同,他的建築太重要了,你不能避開寫這個人,可是關於他的深入研究,實在不是很多。」談世人對貝聿銘誤解,Shirley坦言,她自己也是其中一人,「很多人都是說,貝聿銘的建築就是全部都是三角形,全部都用幾何形狀,他就只有羅浮宮而已!他就是東西元素並用,他就是把園林元素放在現代建築上而已,他很膚淺!所以這次我們辦研討會,要挖掘他的作品和歷史來研究。」
她說,貝聿銘的重要性有很多方面,一要看他在華盛頓的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這建築在1967年落成,當年社會還沒有那麼開放,對貝聿銘來說,博物館不只是擺好看的東西,也要吸引觀眾到來。他一生設計過不少博物館,在這之前已設計了三座,比較小型,但都很有思考。」
大羅浮宮計劃(1983-1993)
羅浮宮的爭議
看他的建築是了解貝聿銘的一個途徑,另一方法,是透過跟他共事過的人,例如新加坡的劉太格及很多建築師就深受他的影響。「劉說,貝聿銘的建築模型,都是建築小小的,模型很大,因為他看的是整個城市,他眼中建築與城市的關係非常嚴謹。」
貝聿銘設計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曾被巴黎人痛罵,但多年來已成了法國經典地標,不斷被歌頌.Shirley說,他被罵的原因很多,一是當年巴黎市長密特朗 (Francois Mitterrand)找他設計,直接就找,沒有舉辦競賽,也沒有其他對手,找的還是美籍華人;二是巴黎人及當年法國建築師本來都不了解貝聿銘對羅浮宮的想法,「當年巴黎人說你怎麼把埃及人的金字塔搬來巴黎!但整個羅浮宮現代化對巴黎有很大的影響,部分其實來自貝聿銘的影響!你了解它,就了解羅浮宮怎樣改變了巴黎。我們看到的玻璃金字塔只是整個工程的冰山一角,其實下面很大,因為羅浮宮是歷史建築,不能動它,外表沒有改變。但貝聿銘把整座建築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基建。他把最高一層打開了,建了新的屋頂,引入日光。地底的通道,東南西北,四通八達,一邊通往地鐵站,一邊接駁商場,在建成的年代,把商場放在博物館是不好的,但現在博物館也是一場商場!而且零售也不再邪惡了。他又把從前的停車場,改成了雕塑公園,所以完全現代化了羅浮宮這座歷史建築,那種想像力多厲害!我因為這個展,再次到了羅浮宮,一走進去細看,馬上就明白了他的厲害。」她笑說,自己從前也誤解了貝聿銘,以為他就只會玩幾何形狀!
Shirley憶述這段歷史,她說當年本來法國人都在罵他,罵金字塔的設計。密特朗急了,要求貝聿銘先做一個1比1的MockUp模型出來,讓大家看看建成後的效果,貝聿銘說好,模型一造好,罵聲就開始安靜了下來,然後罵聲換成讚賞聲,隨年月過去,它變成了巴黎人的驕傲。為了這次展覽,團隊特別找來當年罵他的雜誌和剪報,貼滿了牆壁!
包浩斯影響
Shirley自言,自己曾經也不了解貝聿銘,誤會他只有幾下花招。但其實,他的技藝和想法,遠遠不只這樣,「他為什麽愛用幾何圖形呢?第一,幾何方便建構,它可以堆叠;第二,幾何非常有效率;第三,幾何是貝聿銘對空間經驗的了解,他懂得怎麽安排你進去一所建築物。說他的建築融合東西,是世人對他另一個誤解,你去看他的遺作:多哈的伊斯蘭美術館,當年他說因為多哈是個年輕城市,不能用太古老的元素。所以到底什麼元素既現代,又讓人感到屬於這區域呢?」
籌備伊斯蘭美術館時貝聿銘已八十多歲了,他說自己不了解伊斯蘭教,於是奔走於多個中東國家,參考九世紀建成的埃及開羅伊本圖倫清真寺,以原始沙石、拱門設計,堆叠成了方形的建築,「他設計的想法從來不是抄襲古代的形狀,他看中的是肉眼看不到的空間體驗,汲取了然後把它重新設計。」
台地上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1961-1967)建築群,科羅拉多州波德(M+委約拍攝,2021年©久保田奈穗)貝也重視物料,他是利用混凝土作新嘗試的建築先驅。早在六十年代,設計科多拉多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時,是他第一次設計在城市之外的建築,「他的團隊一直在造不同的混凝土,結果用了當地一種石頭,這石頭裡有石英,他把石頭打碎,混進混凝土裡,整座建築是土色的,但光線照下,它會閃到石英的粉紅色。」
貝聿銘的建築概念和訓練是多方面的,他曾跟隨包浩斯Walter Gropius學藝,包浩斯信奉「形隨機能」(Form Follow Function)一套,因此重視建築和設計的功能性,不只是為了漂亮。「他講過,建築是非常昂貴的,做出來可能就是一輩子了,所以它一定要對人類有用。功能一定要考慮,否則為何你要建造它?」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2000 - 2008)建築一景(M+委約拍攝,2021年© Mohamed Somji)《英雄本色》的新寧大廈
整個展覽,以六大主題劃分,分別是:「貝聿銘的跨文化底蘊」、「房地產和都市重建」、「藝術與公共建築」、「權力、政治與賞識青睞」、「物料改良與結構創新」和「以設計重新解讀歷史」,「一開始,我們可以叫它『貝聿銘的成長』,但我們故意叫它做『貝聿銘的跨文化底蘊』,去呈現他把不同框架的思想湊在一起;很多人以為他建了很多銀行,是很商業化的建築師,但他一生也建了很多博物館,它們都很重要,所以第二章叫『都市重建』。他有很多東西都是從早年建房地產中訓練出來的……」
展覽中,也有已拆卸但長留在港人心中的新寧大廈,「我當初來香港,不了解為何新寧大廈被拆時,很多港人會不捨。為什麼?我上網一查,大家都提到《英雄本色》。你知道嗎?電影裡面那一幕,他們從新寧走出來,那個平台,是全香港第一幢商業大廈有此平台,因為當年貝聿銘說,我們做建築不要全部面積都用來賺錢,也要給大廈一個空間,用來種樹。」也因為有這平台,讓戲中角色從平台慢鏡頭走出來,才成了電影的經典。
問Shirley是次展覽,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她苦笑:「最困難就是在疫情期間做研究。而且整個展出,只有三件展品是屬於M+的。其他93%都要借,都要付錢,全部差不多400張圖片每張都有合約,都要付費,這很難!而且要找物件展出,貝聿銘的公司只有四個模型,而且建築物在模型裡很小!所以我們造了八個模型,五個跟上海大學、中文大學合作,三個找了不同公司去做。因為貝聿銘的建築都很精準,怎樣把它表現出來,也不容易啊!」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
展期:6月29日(六)至1月5日(日)
地點:M+西展廳
-
Is certainty a sin? Brian YS Wong
A few weeks back, I watched one of the most widely anticipated releases of 2024 – Conclave, a riveting political thriller directed by Edward Berger. Without giving too much away, I would settle for
-
Why Carpe Diem Brian YS Wong
“Carpe Diem” – we are told. To seize the day, is a moral prerogative. We must expend each and every hour, minute, and second with due care and caution, paying conscientious heed to the fact that our
-
British doctor’s autobiography describes remarkable life in HK Mark O'Neill
Dr John Mackay arrived in Hong Kong in 1963 and has lived here ever since. For 30 years. he was one of the city’s most respected physicians in one of the largest medical practices and then chose a
-
To build Hong Kong into an AI training base Dr. Winnie Tang
Since 2022, the Government has introduced a number of measures to compete for talents, and this year's Policy Address has made more persistent efforts to nurture local and lure I&T talent from all
-
Correlation between emotional health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Dr. Winnie Tang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latest research which show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view of the sharp increase in student suicide cases in recent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