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EL的時尚宣言 專訪CHANEL時裝業務總裁Bruno Pavlovsky
繼2021年於澳洲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開啟全球巡展,2022年於日本東京三菱一號館美術館、2023年於英國倫敦V&A博物館成功舉辦之後,《時尚宣言|嘉柏麗爾.香奈兒》(Gabrielle Chanel. Fashion Manifesto)展覽於今年7月至11月24日移師至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除了該展覽,由7月至12月的5個月中,CHANEL還會在中國舉辦兩個大型活動,包括11月5日於香港舉行2024/25早春度假系列時裝展和12月3日在杭州發布Métiers d'Art高級工藝坊系列。本刊獨家採訪CHANEL時裝業務總裁Bruno Pavlovsky,了解他希望透過展覽和其他活動發表的宣言。
TEXT BY JOYCE MOK
PHOTO BY CHANEL
時尚宣言《時尚宣言|嘉柏麗爾.香奈兒》展覽是Gabrielle Chanel在中國的首個作品回顧展,展出了她從1910年在巴黎開設第一家女帽店到1971年的最後一個系列的作品,回溯了她標誌性的設計風格以及品牌的創立過程。該展覽的展品全是Gabrielle Chanel的作品,縱然橫跨60年,其風格依然鮮明,絕不隨波俗流。CHANEL藉着展覽要宣示源源不絕的創意正是品牌的傳統,Bruno Pavlovsky指出:「這個展覽非常特別,因為這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關於Gabrielle Chanel的展覽。這是一種獨特方式讓你發現香奈兒女士對時尚的貢獻。你會看到不同的造型、剪裁和布料,它們是如此富有現代感和歷久不衰。我認為她在時尚界如此有影響力並非偶然。我們的背景是如此獨一無二,所以舉辦這個展覽是為了突顯創作的重要性,你知道,這對香奈兒來說可能是最重要的,也是我們DNA的一部分。突顯時尚的方式有很多種。首先是我們經常舉行時裝展、發布新系列。另外,我們透過舉辦展覽,講述CHANEL的故事,解釋品牌精神。這次展覽特別的原因是,它是CHANEL所有故事之源。我從個別參觀者(參觀過其他城市舉辦的《時尚宣言》展覽)知道,他們對這個展覽有點驚訝。或者他們不太了解香奈兒女士、她的貢獻和她的現代化設計。只有CHANEL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CHANEL是唯一的。我認為沒有競爭對手擁有這樣的傳統。定期重複並展示這項傳統的深厚對我們來說非常好,在當今世界更是如此。」
Gabrielle Chanel是少數會穿上自己作品的設計師。(攝於1930年代。© 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 Médiathèque du patrimoine et de la photographie, Dist. RMN- Grand Palais )的確,Gabrielle Chanel曾經說過:「當我不能再創作任何東西的時候,我就完了。」由此可見,創意在Chanel女士心目中所佔的地位如何重要。展覽首先於2020年秋季在巴黎揭幕,之後巡迴至不同的國際大都會。上海展覽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攜手巴黎市立時尚博物館加列拉宮(Palais Galliera, Fashion Museum of Paris, Paris Musées)舉辦,由CHANEL獨家支持,呈現多達200餘件作品,包括來自加列拉宮和香奈兒品牌傳承部收藏,以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洛杉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FIDM博物館、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和阿萊亞基金會等多座國際博物館及藝術機構珍藏,邀請觀眾步入並探索雋永風格的宇宙。Bruno Pavlovsky豪不懷疑中國的粉絲數量,所以一早就鎖定上海是其中一個展覽地點。
展示小黑裙的展廳。每一站的展覽均有新展品,亦有加入為展覽場地度身訂製的元素。因此,沒有兩個《時尚宣言|嘉柏麗爾.香奈兒》展覽是完全相同。Bruno Pavlovsky表示:「香奈兒品牌傳承部收藏量豐富,加上向收藏家和其他博物館借來的藏品,數量更可觀。因此,陳列不同的展品增加展覽的趣味。另外,每個展覽過後,展品都需要暫停展出,再特別護理、保養,才能維持其良好狀態,永續未來。」
展覽由Miren Arzalluz、Véronique Belloir策展,Diller Scofidio + Renfro建築事務所(DS+R)擔任展陳設計,何見平擔任視覺系統設計。他們利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特點,更引人入勝地訴說CHANEL的故事。博物館的前身是發電廠,樓底極高,設有一座樓梯。展覽從踏上樓梯開始,拾級而上之際,看到牆上投射的影像是Gabrielle Chanel站在樓梯上,今昔對照,將過去連繫到現在。樓梯影像旁邊投射的影像是GabrielleChanel坐在康朋街寓所的沙發上,前面擺放了一些沙發,讓參觀者可靜心欣賞解釋策展概念的短片。
展示CHANEL N°5香水的展廳。由Gabrielle Chanel親自恭迎後,便投入她的創意世界。展覽由20世紀初,過盛的裝飾風格主導着西方女性時尚,Gabrielle Chanel設計的服裝以極簡和精確的特質在高級訂製服領域掀起了革命,解放了同時代女性的身體,最終形成一種時尚宣言。展覽按時間順序和主題策劃共同展開,由兩個主要章節構成,分別展示了香奈兒女士自1910年代到1930年代的創作,以及1954年至1971年重回時尚界後的作品。她的職業初期以其一系列標誌性作品開啟,包括著名的jersey針織面料橫紋水手衫——該設計項目於1913年首次出現在香奈兒系列作品中。從1910年代的運動風格服飾和小黑裙,到誕生於1920年代精美的連衣裙,香奈兒風格的發展與演進脈絡清晰可見。此外,展覽旨在呈現GabrielleChanel始終如一的創作理念,講述她的服裝、美容品、配飾、珠寶作品是如何形成統一風格。因此,一個專屬展廳陳列了誕生於1921年的N°5香水,另一個展廳則展示了她於1932年創作的Bijoux de Diamants頂級珠寶,這些都是香奈兒女士創作精神的典範之作。
展覽第二部分涵蓋了香奈兒女士1950年代之後的創作,直至她於1971年推出的最後一個系列。香奈兒在1954年回歸高級訂製服的世界,她逆潮流而行,重申其時尚宣言。編結滾邊的斜紋軟呢套裝、雙色鞋和2.55菱格紋手袋,建立了香奈兒品牌的風格法則。教人印象難忘的是一個陳列了一系列套裝的展廳,每套套裝的背後設置了數碼影像展示套裝的細節,表達方式新穎有趣。另一個房間陳列了多款服飾珠寶,設計風格大膽,由Gripoix、Goossens製作,令人拍案叫絕。展覽尾聲精選的一組設計和兩部影像闡述了香奈兒女士晚期的最後幾個系列,展現了她對創作的一貫追求。1921年4月,巴黎版Vogue報道:「香奈兒幾乎從未改變過自己的風格,這恰恰是她的優勢所在。」
展覽的每個主題還輔以Gabrielle Chanel的肖像照片,向她不囿於傳統的風格致敬。原來她是當時少數會穿著自己作品的設計師,通過對作品的親身演繹,設計師本人成為了品牌的化身。問到Bruno Pavlovsky最觸動他心露的展覽部分,他回答說這永遠是最具挑戰的問題:「我認為高級訂製服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無論有沒有刺繡,但其精湛工藝、剪裁、結構,許多你看不到的細節使得這件作品非常獨特。我認為這很有趣,因為你會看到其中的複雜性,而看似簡單的東西實際上一點也不簡單。這也是香奈兒女士作品的獨特性,她想要的東西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樓梯影像旁邊投射的影像是Gabrielle Chanel坐在康朋街寓所的沙發上,前面擺放了一些沙發,讓參觀者可靜心欣賞解釋策展概念的短片。(photo by JM)未來宣言
三個多月後,CHANEL會於11月5日於香港舉行2024/25早春度假系列時裝展,這展示了品牌對香港市場的信心:「疫情過後,中國、香港和澳門的生意一直在迅速發展。香港對我們來說,不是一個新市場,過去40年來我們一直在這個地方。我們擁有許多忠實的本地客戶,他們喜歡成衣。這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當今世界的時尚就是成衣,而高級訂製服與生意的規模關係不大。在香港,我們有很多VIC(Very Important Client),我們對香港的未來以及我們在香港的業務充滿信心。」
同樣地,他對中國的業務亦非常樂觀,選擇了在12月3日於杭州發布Métiers d'Art高級工藝坊系列:「我們熱愛中國市場,從1999年開始,我們就一直在一步一步地發展業務和客戶群。而且,你知道,在CHANEL,我們熱愛到世界各地遊歷。我們在新冠病毒爆發後常去美國,現在我們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來到亞洲、香港、杭州,我們將繼續遊歷。」
CHANEL一年會發布8個新系列,創意總監責任重大。Virginie Viard離任後,坊間都很關心何時公布繼任人選,Bruno Pavlovsky明言還是要耐心等待:「不會很快。這是當前大家都熱切關注的問題,每個人都想知道答案,但我認為我們需要花時間為未來20年做好準備。所以我們並不着急。我們擁有非常強大的專業知識、強大的工作室、強大的工作室、強大的工藝方,所有這些人都非常高興繼續做出貢獻。有一天我們會公布新的名字,但這不會是今天,也不會是明天。我們需要一些時間了解誰是明天的設計師。」
-
Is certainty a sin? Brian YS Wong
A few weeks back, I watched one of the most widely anticipated releases of 2024 – Conclave, a riveting political thriller directed by Edward Berger. Without giving too much away, I would settle for
-
Why Carpe Diem Brian YS Wong
“Carpe Diem” – we are told. To seize the day, is a moral prerogative. We must expend each and every hour, minute, and second with due care and caution, paying conscientious heed to the fact that our
-
British doctor’s autobiography describes remarkable life in HK Mark O'Neill
Dr John Mackay arrived in Hong Kong in 1963 and has lived here ever since. For 30 years. he was one of the city’s most respected physicians in one of the largest medical practices and then chose a
-
To build Hong Kong into an AI training base Dr. Winnie Tang
Since 2022, the Government has introduced a number of measures to compete for talents, and this year's Policy Address has made more persistent efforts to nurture local and lure I&T talent from all
-
Correlation between emotional health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Dr. Winnie Tang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latest research which show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view of the sharp increase in student suicide cases in recent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