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粵港澳三地文化融合

December 13, 2024 06:00

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圓滿結束,香港首次擔任主辦城市,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策劃及統籌,呈獻超過260場演出和活動,成功促進粵港澳三地的文化融合和人才交流,為文化藝術發展注入新的創意和活力。香港積極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今屆藝術節正好創造了一個交流平台,推動本地藝術家及藝團與大灣區藝術機構以不同形式合作,一方面造就藝術人才的發展機會,更重要是從中迸發新的創意,展現大灣區的多元文化魅力。

作為大灣區文藝界的年度盛事,「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為觀眾呈現大灣區城市豐富的文藝內涵,提升大灣區的文化軟實力。本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以「多元融合—創造無限機遇」為主題,展現區內豐盛和多元的文化,促進大灣區各城市的交流和合作。

港穗合作交織不同藝術意境

《樂動.舞界》採用兩面觀眾席設計,舞台則設在場地中央位置,觀眾可近距離觀賞樂手和舞者的演出。

今屆多個節目均由粵港澳三地藝術家攜手合作,其中《樂動.舞界》於十月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上演三場糅合音樂、舞蹈和影像的跨界別演出,為觀眾帶來豐富的視聽體驗。《樂動.舞界》乃星海音樂廳與大灣區優秀藝術家聯手推出的原創節目,去年在廣州首演,備受好評。《樂動.舞界》原創節目總策劃、星海音樂廳主任王冬雲表示,能夠參與今屆大灣區文化藝術節,感覺非常欣喜,「這台節目在香港連演三場,都有著非常好的評價與反響。這也對我們未來進一步與粵港澳大灣區優秀藝術人才深度合作、創排更多跨界項目,抱有更強的信心。」他更指出這次香港和廣州兩邊的合作,打造了成功的合作典範。「兩地優秀人才在這個節目裡面進行深度的創作交流,彼此激發靈感。這不但有益於兩地的藝術創作,也是一種積極的嘗試。推出備受粵港澳大灣區觀眾喜愛的兩地優秀人才共同創作的高品質節目,我認為這是雙方共同努力的成果。」

《樂動.舞界》香港篇由港穗兩地優秀藝術家攜手合作,包括節目藝術總監曾文通(前排左五)。

是次上演的《樂動.舞界》香港篇與去年在廣州上演的版本不同,由著名跨領域藝術家曾文通擔任藝術總監、導演及編舞,以其獨有的美學為作品注入煥然一新的風格。對於策劃《樂動.舞界》香港篇,曾文通認為兩地合作最重要是了解及尊重。「首先要認識對方的創作及文化背景,再延伸到對藝術範疇包括音樂、舞蹈、劇場的探討。這次合作過程中,兩地團隊尊重各自負責的範疇,大家對藝術的追求亦令到雙方能夠步伐一致去完成整個節目。」他說最難忘的經歷必然是第一次音樂家與舞者的共同彩排。「由於分隔兩地,舞者事前只能根據樂團提交的錄音進行編舞及彩排,但透過錄音,我們仍然能夠了解樂手對音樂的表達。大家首次彩排已經呈現整個演出的雛型,感覺非常奇妙!」至於負責音樂的廣州交響樂團,助理指揮丁嘉瀅大讚曾文通給予他們自由的發揮和碰撞空間,「不會硬性要求一定要如何表演,給了我們靈感的養分,激勵大家調動自己去用心感受!雖然我指揮時背對舞者,但會豎起耳朵,感受他們肢體韻律的氣息,每次當他們靠近我們時,我都情不自禁在音樂中去更加貼近舞者。」

年輕音樂人合譜廣東歌

藝術節另一亮點節目「港浪音樂會」邀得資深音樂人趙增熹監製,及多位年輕音樂人同台演出,呈現本地和內地年輕音樂創作人的才華與創意。節目其中一個令人期待的地方,是本地「唱作畫」三棲創作人薛德勇(Monkey)與內地粵語原創樂隊Mover跨地域合作,在音樂會首演聯合創作的新歌《平凡一代》。Monkey透露這次與Mover的合作,讓他收穫頗豐,「在這次合作之前,我跟Mover的結他手曾在去年廣州一場演出中見過,並透過社交平台保持聯繫;當我得知Mover作為今次音樂會的合作單位之一,便透過網絡交流創作意念,用廣東話合寫一首歌曲,過程既具挑戰性,亦非常有趣。」他更認為兩地的藝術交流可提供互相學習的機會。「因為大家生活環境和成長背景不同,所以即使作品主題相似,視角和表達方式也有很大差異。今次的交流不僅讓我們了解彼此的特色,還能互相開眼界。」

作為廣州本土樂隊,Mover指出能參加今屆大灣區文化藝術節,感受到自己在傳承本土文化和粵語中的角色,「我們其實很少有和其他歌手共同創作歌曲,這次不僅與Monkey合作創作,還同台首演,感謝主辦方和Monkey的認同。Monkey是一位很謙遜同時唱作能力很強的音樂人,前期準備一直都順利,我們雙方也很喜歡這首歌。有趣的是,我們分別從各自的歌曲中提取合適的元素,再賦予給這首歌,這個過程比起自己做創作完全不一樣。」他們深知香港過去幾十年的文化影響力深遠,對未來香港與大灣區之間在藝術上合作會有非常好的作用。「近年大灣區文化發展愈做愈好,可以深入到大灣區內各個城市,香港文化向來廣為整個大灣區的人們熟知,加入香港文化能夠讓活動和文化更加完整、更加融為一體。只要有合作就會有交流的機會,在交流中就能夠去感受對方本土特色文化,從中獲益。」

本地唱作歌手薛德勇 Monkey(中)聯同內地粵語原創樂隊Mover主唱 Calvin(左)、低音結他手Edward(右),共同演繹原創音樂及流行歌曲。

港澳合奏的魅力爵士樂

張駿豪將率領一眾香港爵士樂好手,包括世界冠軍口琴家何卓彥、活躍於爵士及流行音樂界的鋼琴家張貝芝、低音結他手梁俊軒及鼓手陳衍光在廣州爵士音樂季登場。

在澳門和廣州舉行的「張駿豪與友人」音樂會集中展示新生代的爵士樂力量,由立足國際、多年來活躍於爵士樂壇的香港作曲家及結他手張駿豪,率領一眾香港爵士樂好手及澳門的演奏家演出,他說今次在澳門及廣州巡演,感受良多。「今次非常高興能與兩位澳門的出色演奏家合作,他們的聲音與能量為我們的音樂增添了豐富的元素,亦產生不少火花;彼此的音樂理念互相碰撞,激發更多創意。在澳門合作期間,發生了有趣的事情。當薩克斯管手林澤誠作即興演奏時,他看到我們幾位香港樂手走到台側欣賞,好像向他暗示必須要表演一個長的即興,最終他也不負眾望,演奏了一段精彩音樂。」

張駿豪更指出廣州及澳門的觀眾十分熱情,令他留下深刻印象,「廣州的觀眾十分熱情,有些觀眾更早一個小時到場觀看我們的彩排。表演的時候,甚至不用我們帶動,已主動跟着拍子拍手。澳門的觀眾很有欣賞力,其中有一位觀眾是爵士樂迷,對這個音樂風格有深入的認識,給予我們寶貴的意見。兩地觀眾的熱烈反應,令我們深受感動,更有動力繼續創作和演出。」他期望香港與大灣區在藝術上可以多多合作交流與共同創作,攜手推動爵士樂發展,令大灣區的文化更蓬勃、更多元化,締造更豐富的文化景象。

兩地合作成就武學視覺盛宴

藝術節壓軸節目是來自深圳的舞劇《詠春》特別版,原劇由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擔任編劇,由內地炙手可熱的編舞家韓真與周莉亞共同執導。香港演出的特別版加入香港幕後團隊及藝術家,香港指揮馮嘉興便是其中之一,執棒率領本地樂團 The Symphonic Pops 進行現場伴奏。他對於能夠參與《詠春》特別版感到非常高興及榮幸,「合作過程感受到內地團隊的專業,以及對藝術層次的追求,創作及表演團隊將我們中華文化謙遜的美德態度在作品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謙虛的用作品說話。」香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之間在藝術上合作無分界限,「在藝術上,我們所有單位都在用相同的語言,當橋樑打通之後,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到其他單位的文化與執行方針,大家都會尊重大家的文化。縱使是同一套作品,因為合作夥伴不一樣,每一次都會擦出新的火花,令每一次演出都是獨一無二。」

香港指揮家馮嘉興(左)與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畢業生黃丹洋(右)合照。

製作舞劇《詠春》同名歌曲的本地著名歌手林子祥(左)及填詞人陳少琪(中)於演出後與舞劇演員常宏基(右)握手祝賀。

另一位有份參演的是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畢業生黃丹洋,在排練期間深刻感受到內地創作人員的匠人精神、對細節的精準度和對表演的熱忱。「由於我是在今年八月份加入《詠春》團隊,作為新演員,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其他舞者歷經創排、首演至200場以上的水平是一大考驗。三位執行編導和舞劇團的同事們耐心地幫助我,在舞段動作上打磨,並尋找角色的人物感。有一次排練後,團長建議我可以嘗試書寫人物小傳,從角色的第一人稱視角去詮釋眼前所看到及經歷的一切,會對我塑造這個人物有所幫助。在這個準備工作之下,我完成了對自我的一次超越,並在之後的排練中能夠更準確的找到角色的人物感,內心感到無比的興奮和感激。」她坦言香港與大灣區之間在藝術上多加合作,有助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藝術交流,帶動港深兩地及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發展與合作,弘揚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舞劇《詠春》特別版的精彩演出,贏得觀眾站立喝采。

Most Popular 24 H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