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坂真護:以藝術創出循環經濟

April 30, 2024 17:37

人生經歷挫折,大家會怎樣做?來自日本的藝術家長坂真護(Mago Nagasaka)於2009年以年僅25歲的年齡就已經歷生意失敗及破產,在失意之時在澀谷街頭以至全世界共16個國家的街頭作畫,輾轉之下來到非洲,看到被稱為「世界電子設備墓地」的加納貧民窟Agbogbloshie居民的生活慘況、以及被電子廢物嚴重影響身體健康的一幕,決意以藝術為他們做點什麼——出售當地得來的電子廢料並進行藝術創作,所得的收入亦回饋予居民建學校、建文化機構,改善經濟之餘更希望透過藝術去形成新一種的循環經濟。

TEXT BY JAZ KONG
PORTRAITS BY BEN TAM
ADDITIONAL IMAGES COURTESY OF NAGASAKA MAGO

藝術的價值

在這一輯的sustainability專題之中,「價值」、「用途」、「意義」等詞彙經常出現,不禁讓筆者去想,這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意思嗎?可持續、循環等讓人聯想起物理學入面的能量守恆定律,指出「能量只能從一種形式轉變成另一種形式,而不能被創造或是消滅。」想想,這大概可以是大家在環保、經濟上可以用得着嗎?以第一篇的Biobased Creations訪問為例,若然將沒 有被吃掉的植物部分再種植或轉化成其他物料,這種能 量的轉化是否最適合?這次的訪問主角——被喻為「永 續新星」的長坂真護(Mago)原來本是時裝設計師,年紀輕輕時就已奪得不少時裝設計獎項,更曾一度擁有自己的服飾品牌;外表風光,內心的Mago卻無比迷惘,更走到人生最失意的時候。但在這個狀態下正好讓Mago有時間有空間去反思人生,在一次的派對中聽到一位經營可持續發展的化妝品牌的朋友提到「sustainability」一字,再加上在一本經濟雜誌中見到一個震撼人心的畫面——一位小朋友站在非洲加納貧民窟Agbogbloshie的電子廢料墟前面,他鼓起勇氣,親身到訪加納,看到當地人每日都要焚燒大量電子垃圾,換來的卻只有500日元的工資;當時的Mago正處於事業轉營的時期,他的工作就是轉售平板電腦、電話等,因此他更覺得貧民窟的狀況是他有份造成的。

在他的一本作品集中,就寫下一句「這世界的財富需要到犧牲這些人的生命來創造嗎?」因此,他就開展以電子垃圾作為藝術作品的材料,將賣畫所得的收入回饋Agbogbloshie居民,建了一家文化室、送當地居民去讀農務、並籌備開設自己的汽車公司等,更設下目標要在2030年前為一萬名當地居民創造有保障的工作,並將這個「電子墳墓」改變為可持續發展的小鎮,再不會受污染影響。「當中所講的『sustainable capitalism』希望可以透過三大範疇,包括藝術到文化(art to culture)、藝術到經濟(art to economy)及藝術到生態(art to ecology)去達至循環經濟。」而讓Mago下定更大決心去做到這個目標的,是因為花在Agbogbloshie的這些年間,Mago已有四位朋友因污染而導致的癌症去世,「這件事對我而言很個人,因為身為日本人見到自己的國家有這麼多電子品牌,見到廢棄的零件散落一地影響當地的人,就感覺好像是我們對他們的一種懲罰;但為什麼要懲罰在他們身上?」

除了將當地找到的電子零件用作藝術品之外,Mago亦有製造小量的家具,「因為藝術只接觸到很小量的群眾,但家具的用途更廣泛、所接觸的層面可以更闊。」Mago的心理轉捩點是35歲,他曾在訪問中提到自己在35歲前都是迷失的,好像人生沒有目標一樣;那年是2019年,距離2017年第一次到訪Agbogbloshie只有短短兩年的時間,卻已讓Mago賺到足夠的金錢在加納開設「MAGO E-waste Museum」,亦是他於當地設立的第一個文化機構,為改善當地的經濟及文化踏出了第一步;而這個過程亦被艾美獎(Emmy Awards)獲獎導演Kern Konwiser拍成紀錄片《Still A Black Star》,而紀錄片亦得到世界各地的獎項及認同,讓Mago這個名字在藝術界大放異彩。


看盡人性及地球的最壞,仍然覺得世界美好嗎?

問到Mago怎樣看待「藝術的意義」,他就舉了Banksy為例子,「Banksy的概念是以藝術觸動社會,我想自己在做的也很類似,用了社會上的危機去創作,同時亦為一些問題嘗試找解決方法;而再走多一步的,是收入都回到當地居民身上;我的薪水只是售出的畫作的大概5%。」

但即使所探討的議題如此沉重,Mago都不希望將責任全都推卸到藝術品的買家身上,「這個只是我對Agbogbloshie的責任,因為這是我的計劃,大家不需要覺得有太大的重擔,欣賞我的作品就好了;畢竟,我的工作是一位畫家、是娛樂者(entertainer)、是裁縫,我為大家帶來的是藝術、是娛樂、是fun,這是我的職責,情緒上的負擔可以不用全都駕馭在買家身上。」在以「可持續的資本主義」為創作理念之前,Mago形容人生是空虛的,找到自己的calling、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這就是Mago作為藝術家的目的,因此,他不覺得自己是一位activist,「大家形容我為藝術家、為社會運動家、為經濟學家,但到頭來,我只是一個人。」因此,即使見到可說是世界上最慘不忍睹的地方,他都能夠理解「人類」的所作所為,在問到Mago經歷多年的努力後,面對不同社會、不同階層、不同國家的人民、生活的不公,這個世界仍然「美」嗎?「人類會為地球着想,是因為人的知識,這也是我們有別於動物的元素,只有人才會為地球想未來;但到頭來,人類卻不是真正為地球設想,而是為自己的利益出發,因為如果地球毁滅,人會死亡,這好像很偉大但其實人只是自私。就算人死了之後,地球也會變得更好。」沒有美與不美,只是基本的人性而已。這麼一說,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到底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