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家】顏耀明—發現希望

March 21, 2024 17:32


去年底於3812畫廊見到年輕藝術家顏耀明(Thomas)的首個個展《我們夢見那光》隆重登場,被他筆下的現實與想像、寫實與虛幻之間的光譜所吸引,他以迷霧為主題,在朦朧在混沌的世界裏為觀眾畫出一線曙光,「迷霧跟時間很相似,它會阻礙到大家去看太遠的過去或未來;但總會有光可以穿越迷霧,這種希望可以穿越時間,是一個人相信就會見到的東西。」Thomas所創造的這個花園雖然可能會讓大家感到對未知的不安,但未知之中才會有新的機會。大家不妨於3月28至31日到3812畫廊於Art Central的位 置欣賞這個虛實之間的迷幻世界。

TEXT BY JAZ KONG
PORTRAIT BY BEN TAM (畫作及展覽圖片由 3812 畫廊提供)

年輕的迷惘

還未到30歲的Thomas像一位哲學家,看着他的畫作就能感受到他的世界觀,以黑暗和陰暗面襯托出主角(人物或白色玫瑰)的純潔。乍看之下有點像AI人像,大概是因為美好得有點「too good to be true」?其實這位模 特兒跟Thomas已合作了超過三年,Thomas作畫時都總會在寫實之中作出改動,「因為全現實的話其實有限制的,我希望每一幅畫作可以有context,但若然每一幅都同樣貫徹地現實主義的話,作品很容易變得很『薄』,每一張畫都必須以同一風格呈現的話,又怎能做到獨特性?加上要在畫中呈現一個『實境』,並不是單靠照足現實去畫,而是靠虛實之間的錯綜複雜(complexity),而若然這個拉扯夠深度,反而是一個更接近寫實的representation;而由畫作延伸開去,在生命裏面最真實的事物往往是透過不同的觀點、透過別人或者不同時期的自己去觀察,才得以見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

年輕就是有一種可以擁抱不確定性、可以拋下包伏去冒險的精神,說的不只是年齡上的年輕,而是一種心態。「我跟畫作之間的關係是一種談判(negotiate),這其實也是一個自我發掘的過程,在作畫的過程很基於直覺,而這個直覺來自多年的創作經驗,會知道哪一個部分需要更多力量、速度應該如何,形成一個給自己、給畫作的一個界限;而這是一個controlled risk,畫家都不能擁有絕對的控制權,我們所做的是如畫作一個遊樂場,畫筆與畫有自己想說的話,我們負責的是由一個很chaotic的狀態,看到自己深藏在內的漂亮的一面、值得欣賞的一面,再慢慢去細膩地整理——所以這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因為我不能夠完全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在畫的過程中,希望找到自己所相信的信念之餘又能夠跟觀眾連結到,若然觀察能夠發掘非我意圖的元素,也是很好的。」舉個例說,筆者在看到《Gathering凝聚》一畫,本身覺得中間的白玫瑰很孤獨、很高傲。Thomas形容自己的畫好像一篇篇日記,他會記得當刻作畫時的狀態,「我記得當時畫這幅作品是想帶出凝聚力量,在正中間的它其實很demanding,它要所有其他元素都遷就它;但正是這個氣勢才帶出它綻放得來又everglowing的美,它有自信地知道自己的美,知道自己正處於一個屬於它的位置,找到了就安然地停留。」

藝術家的意向

Thomas的畫作講求的是平衡,有黑暗,有迷霧,才有機會找到晨曦。「畫作的整體仍是比較和平的,但也不能夠展示一個absolute peaceful的狀態——首先我自己不相信有這樣的一個世界,可能在一個理想的國度會做到,但人生到這一刻我也未感受到這個狀態;而畫家是不可以畫一些自己不能聯繫到的世界。」以這兩年的作品跟以往還未有迷霧這個主題的作品比較,看得出除了是技巧上的轉變之外,Thomas的內心世界都應該有點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是一些個人的經歷,但我也不想走出這個困境,反而要繼續觀察這樣的一個狀態,這大概也是為什麼詩人比較感性的原因吧。一般人會想走出困局,但我想要停留在這個in between的世界,作畫也是、情緒亦然。人生都總要不斷在第一身和第三身之間的身份遊走,用外人的眼光去看自己的畫。」

在香港這個大壓力的環境下創作,相信不少藝術家都會感到焦慮,「但我相信只要繼續做好畫家的使命就可以了。」像Thomas的畫作一樣,總會找到光線聚焦的地方,證明在迷霧中也可以有希望的。期待Thomas的新作,希望他在迷霧中不至於迷失,即使不用走出來但仍可以繼續他的探索之旅。